18 / 11 / 26
我有一只叫「米粉」的猫,我自己也是一名米粉。
这是我在过去的某段时间内的自我介绍。
从小米的第一款产品──MIUI 发布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小米了,只不过,一只到 2018 年的今天,我自己都没有买过任何一款小米手机。但我依然称自己为「米粉」。
如果你有机会来我家里看看,我有很多的除小米手机以外的小米设备,例如智能家居设备、生活用品等等。我现在经常会和朋友说这样的一句话:小米有的,我会优先考虑小米的。
当我说了开头的自我介绍以后,一些和我比较熟悉的朋友会起哄说,你一个魅族「脑残」粉,怎么会成为小米粉丝?这段经历其实和成为魅族粉丝十分相似,都是因为创始人和企业文化。我在魅族工作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是「小米跑得太快了」。当我离开魅族以后,才真正开始去了解小米这家企业及其产品。
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把市面上关于小米的书和文章看得七七八八了。才开始认识到,小米不仅仅是跑得快,而是真的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每一步都完成得非常好。小米同魅族一样,用户都有非常强烈的品牌认同感,用小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参与感」。
我自己经历过从魅族用户到魅族粉丝,再到魅族员工的这个过程,所以我非常理解米粉文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想,所有狂热的「米粉」们,应该也有一个梦想就是进入小米公司工作吧。
小米的三级火箭模式是: 一级火箭: 小米手机,也是头部流量。我们都知道一级火箭是不挣钱的,所以小米手机的利润极其低。 二级火箭: 小米手机拉动的立体化零售渠道。 三级火箭: MIUI、小米云、IOT 等互联网业务,才真正支撑起小米的利润以及它的智能化未来。
这是梁宁老师的「小米三级火箭」概念。虽然,目前从目前小米公司的财报来看,主要收入依然在手机为主的硬件设备上,但互联网业务和 IOT 业务的收入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未来可期。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偷偷跑去深大「参加」小米新零售校招,听主讲人讲了一些关于小米新零售的主要打法,又对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有了新的认识。由于内容太多,我可能没办法在这一篇文章中讲太多,这里仅简单聊聊另外两个大家可能认识的品牌 MUJI 和 Costco ,以及小米从中学到的东西。
提到 MUJI (无印良品),大家对它的第一个评价可能是,他们家的东西很好看。
MUJI 在中国的翻译是「无印良品」,但它的东西其实也说不上有多好。但它的特点就在于这些原本乱七八糟的产品在经过他们统一的设计语言雕琢以后就呈现出了另外一种感觉了,不论是家庭用品还是服饰,都能给人一种精致感。这些被 MUJI 「包装设计」后的产品至少不会坑爹,并且买上一套放在家里,那种精致且统一的设计语言会让你的家里增添不少美感。
所以,我认为 MIJI 的用户其实并不是为 MUJI 的产品埋单,而是为它的品牌理念和设计语言埋单。
Costco 是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它的经营模式是:
Costco 自己不做任何产品,而是在市场上去挑选足够优质的产品,并且以足够低的价格进行销售。明确告诉用户,我们不再商品上赚钱,培养用户的信任感,让用户知道,进了 Costco,闭着眼睛买就好了。
「小米有品」的 Slogan 是: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那么我从这里来聊聊小米现在的做法。
从小米的第一部手机上市开始,一直就是主打性价比,这一打法也延续到了小米生态链之中。
先说一下,并不是所有的小米生态链产品都是小米自己做出来的,而是小米通过投资的方式扶持一些小型创业公司做出来的。
前面提到过 MUJI 卖设计,Costco 整合了市场上优质的产品,所以它有足够强大的供应链。而小米通过这些年在手机市场上的拼杀,在供应链上有了足够的话语权。
但是这些公司的产品都必须采用小米统一的设计语言和开发标准,而后才能使用「小米」或「米家」品牌,在小米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当然,小米不会限制他们开发自己的产品和建立自己的品牌。
在这种机制下,小米孵化出了近百家生态链企业,由这些企业的产品组成了拥有上万件产品的「有品」商城。这个时候,小米和淘宝数千万卖家的交锋就已经开始了。
小米想要成为中国的 MIJI 和 Costco ,现在看来,应该已经初具实力了。
讲到现在,我都没有讲到小米手机。因为手机在小米模式的版图里面只是属于一个流量入口,为后续小米所有的动作打基础,所以这篇文章,我不打算说小米手机。
而小米做的「周边」产品,但凡是需要用电的,都要「智能化」。
但是,这里要谈到一个问题,小米会排他么?
不论是从小米手机基于的平台还是小米自身的做法来说,它不应该也不能去排他。说白了,Android 系统至今还是一个开源项目,手机系统的核心大家都是一样的,而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也不可能只做小米手机用户的生意。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要点就是「开放」,小米更是如此,他希望不论你用什么手机,都能很方便接入我的智能家居。
在智能家居这件事情上,行业老大苹果就展现出了其霸道的一面,HomeKit 的设立,就如同 MFi 标准和 iOS 系统中的 App Store 一样,「在我的地盘,就要听我的」。这些硬件制造商想要接入苹果的平台,那就只能专门为苹果做开发。
在智能硬件这个市场上,把硬件变得智能的成本已经非常低了,只不过很多传统硬件的厂商还没有意识到、或是没有足够的执行力亦或者放不下「老前辈」的面子去和互联网厂商合作,以寻求新的发展契机。事实上,那些传统硬件厂商已经死掉一轮了,不知道接下来死掉的会是哪几家。
那么,小米孵化出来的那些生态链企业,未来会进军高端市场或者出现独角兽企业吗?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也许你们知道小米智能硬件中卖的最好的是小米手环。但你们可能不知道做小米手环的那家企业「华米」已经在美国上市,上市估值超过十亿美金吧。
所以,在进军高端和成为独角兽以前,这些企业可能需要建立独立品牌,真正独立出来。
这篇文章简单聊了聊我对于小米的一部分看法,未来还会不定期去更新。
不妨在文末说说你们对于小米的印象,或者你都有什么样的小米设备吧。
彩蛋:下面是小米的 Logo ,将它旋转 180 度以后,你能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