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 04 / 30
2016 年 10 月,我写了一篇《入职煤厂一周年》的文章,那是我第一份工作的周年纪念日,正处于重度失眠状态的我写下了那篇流水账。
时间这个东西跑的可真是快,一晃 2018 年都已经过去了 5 个月了,我来到深圳也有一年了,入职 XMind 还差一天就一年了,也是时候写一篇总结了。
一年前来深圳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实际上应该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在来到深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深圳没有什么感觉,每天的生活只有上班和下班,公司和家里两点一线,虽然这和在珠海的时候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心里的落差真的很大。
前几天,PingWest 的一个朋友找到我说:
我想采访一下你,虽然最近魅族出了一些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根本问题不在他,所以我想从你这里了解一下,你观察到、经历的魅族的变化,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原一下魅族的动荡。
我说好。
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提到「每一个煤油都有想成为魅族员工的梦想吧」,事实上,我去魅族,也是因为这个梦想。以至于我离开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一种无法集中精力去工作的状态。所以才准备去通过写公众号去转移注意力,同时重新认识一下自己。
去年十一月,安妮来到深圳,回去的时候她说,这次来深圳以后,最大的感觉是你笑的越来越少了,很心疼你,你给我的感觉是很孤独,比任何时候都孤独,觉得你以前感兴趣的东西很多,现在对很多事情都冷漠了。
今年四月下旬,安妮再次来到深圳,回去的时候她又说:这次过来,感觉你心态好了很多,笑的多了。
在这期间,调整心态的过程,是艰难的自我认知,好在,都熬过来了。
刚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收入都投入到了购买数码产品中,因为在学校的时候没有能力去拥有他们,当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的时候,就开始疯狂「拔草」。
数码产品真的很像毒品,我没有吸过毒,但是想想这种感觉应该和吸毒差不多,无非是一种精神力的分散,愉悦后的空虚感吧。
以前,每天都会看看科技新闻,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新产品要发布了,这种各样的体验测评出来了。这些东西,真的劳心费神,即便如此,对我这样对新鲜事物极其好奇的人来说,它们就像一个在你面前脱光衣服的大姑娘一样,充满着无限的诱惑。而我,也是被这些消费级数码产品折腾来折腾去,还乐此不疲。
而过去的这一年里,我对于消费级数码产品已经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了,资金的投入绝大部分的比例在于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上。基本上属于两眼一闭不问窗外事儿的状态,每天就是上上班、码码字、做做饭,悠闲自在。
这种心态的变化,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是有积极影响的,在以前,我舍不得租贵一点的房子而居住在城中村,结果就是长期的重度失眠;现在的我,绝对是无法忍受这样的环境了,我甚至可以拿出我目前一个月工资的一半去租房、花四千块去买一个戴森吸尘器,因为我真的认识到了,生活是自己的,对自己好一点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这一年里,除了大家能够在公众号或者朋友圈里面经常看到我的文章以外,几乎在其它地方都不怎么能够看到我了。我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写作、看闲书、锻炼身体上。
互联网有一个词叫做「迭代」,一步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一种迭代。我是已经体会到这种迭代的甜头了,不知道你还处于哪个阶段呢?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 XMind 的文章(有兴趣可以再文末查看)。今天说说我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关于这一年在产品方面的感想会在以后单独说)
很多人选择工作的时候,往往会用「大」和「小」来评价这家公司,说白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判断,所以干脆更简单粗暴一点,比如:给钱多、名气大、工作稳定或者离家近。
这样太过盲目了,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长远的预期,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我真的建议大家,找一家足够「专业」的公司去工作、去学习。
专业怎么理解?
很庆幸,我第一份工作时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例如:张扬。他是一直到目前为止对我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因为他不论是做运营还是做产品都足够专业。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小米的 MIUI 团队,所以你应该知道为什么他这么「专业」了吧。
事实上,我身边接触到的一些从小米出来的朋友都给我这样类似的感觉,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所以,从这些「专业」的人才看这些「专业」的公司,你能发现这些公司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所以,你看他们从这样公司出来的这些人,不论去哪儿,都是非常抢手的人才。从招聘者的角度来说,拿到这个人的履历,我就能知道这个人能做什么、他在之前的公司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再根据上一家公司的知名度,就能对这个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了。
所以,你在哪个学校毕业能有多重要呢?那只不过是一个敲门砖而已,它可能会影响你职业生涯的前几年,如果你没有办法将这个敲门砖转化成你的个人能力,那也没有意义,不是么?
我在进行面试的时候,几乎从来不去做学校上的调查,重点在于感受应聘者的能力。
所以,请记住,一定不要为了钱而工作,这样会让你变得肤浅,你更应该看重一家公司的品牌和它对你的成长的影响,相信我,两样东西,远远比你获得的工资更加重要。起薪低一点真的不算什么,能够从一个足够专业的公司踏入这个行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工作至今两年半了,我从来没有使用过公司的电脑去办公。原因如下:
虽然说 Mac 在个人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仅有 5%,但如果你去互联网企业看看,你会发现 Mac 占有率出奇高。我相信这是很多效率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在 Mac 上完成(极少数在 iPhone 上完成),不知道你是否能感受到我在字里行间的喜悦,和作为一名 Mac 用户的自豪感。讲真,当你习惯了 Mac ,你会不再想回去使用 Windows。
我曾在在《2017 年终盘点 》上提到:
提升效率上次和「修电脑的哲学家」(我的一个朋友,P2415Q 就是他安利的)聊天的时候,他吐槽自己隔壁组坐数据分析的同事,公司明确说明不给员工配发显示器,他们自己天天吐槽公司不给配,却又不会自己去买一个,这个东西对于数据分析的效率提升非常大呀,而且即便以后卖掉,也不存在亏本的道理呀。
效率的提升是对你自己的帮助,而通过工具去提升效率是你自己的选择。
当然,你也许会说,我为公司工作,只是换取一份收入,公司理所应该为我提供必要的生产力工具,例如电脑。但是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来看,公司给你提供的工作,那只是工作,而这一家公司也只是你职业生涯的一段旅程罢了,你难道不应该为你的职业生涯增添一些精彩吗?如果你这样去想,也许很多观点就会发生变化了。
例如:我在出差的时候,公司会提供最基本的住宿标准,而我可能会自己添钱去住更好一点的酒店,去以我现有的 Title 去见更多想去结识的前辈和朋友。
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他们都会从成本角度去考虑公司员工的电脑配置,所以公司的电脑一般都是不趁手的,仅仅是勉强能干活的状态。所以,及时购入强有力的生产力工具应该是你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公司的责任了。
我有一个观点是,千万不要在生产力设备上委屈了自己,因为换来的效率是你自己的,影响的心情也是你自己的。在金钱能够解决的范围内,就不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了。
曾经听到有个朋友讲过他在和公司 HR 申请电脑的时候的对话:
朋友:我想要一台顶配的 MacBook Pro 15 ,为什么只给我买了 13 的最低配? HR :你要的配置要两万多啊,可以买这个两台了; 朋友:你不知道这个多卡吗?编译的时候慢死了; HR :慢的话,你就等等嘛,或者,我用一万块给你买一台 PC 机,配置应该比你的 MacBook 高很多; 然后我朋友就想爆粗口了,原因是,Mac 和 iOS 的应用只能在 Xcode 中完成,而 Xcode 只有 macOS 平台才有。
所以,不要等着公司去给你换电脑了,自己趁早下手吧。
深圳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以至于我们在这个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会不经意间找不到自己的节奏,最后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而我这一年的时间里,刻意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通过写作不断去梳理和回顾自己的过去和工作中的感想,认清自己的方向以后再次出发。
不管怎样,一定要明确哪些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并为这些事情做一些改变。
深几度、慢几步,你会更有感觉,节奏感会更强。